11月3日晚,深圳图书馆 " 人文讲坛100期 " 特别策划活动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文史哲领域的四大博导——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武汉大学教授欧阳祯人、中山大学教授张永义、深圳大学教授李大华齐聚深图,以 " 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构建 " 为主题进行了深度对谈。
活动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尤其大多数听众都是年轻人的面孔。四位学者赞叹,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从一个讲座现场就可以呈现。深圳听众的文化素质普遍都很高,大家对文化、尤其是高雅文化有一股特别的热情。
四位学者围绕 " 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 人文精神在当代有何种表现性 "" 文化传统在人文构建中充当何种角色 " 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联手奉献了一场高质量对谈。
马敏:人文精神要在 " 人 " 字上做文章
马敏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谈到人文精神,他认为要在 " 人 " 字上做文章,它是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区别于神学,因为人文精神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它就是要把人还原为人。
什么是人呢?他要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家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她的微笑透露出来的就是人的一种解放。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这种微笑,叫什么东西?就是人发自内心的解放。
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人文精神应该要超脱一种世俗的追求,要把自己从世俗的东西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的价值。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荷尔德林讲 " 诗意的栖居 ",什么是 " 诗意 ",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是人文精神与生活的结合。
另外,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有一定区别。科学精神追求的是严谨、理性、逻辑,人文精神追求的是浪漫、解放、思想的愉悦。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人文精神,实现一种平衡。简单而言,人文精神就是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对人的解放的一种追求。
欧阳祯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富有人文精神
欧阳祯人是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人文精神进行了回溯。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的人文精神是非常丰厚的。人们常说中国文字有3900多年的历史,以甲骨文作为一种断代,其实是错误的。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的时候,是属于上古时期文字的高峰,也就是说,在甲骨文之前还不太清楚到底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中国的文字非常保守的说,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是 " 甲骨四堂 " 之一董作宾先生研究的结果。
后来,孔子等先贤对上古时期的文化进行了人文主义改造,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如"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惧乎其所不闻。" 这句语出《礼记 ·中庸》的话,实际上完成了一种内在超越。
还比如 " 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 人之道也。" 是把天融入在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仁 "字在孔子、孟子的时代,写法是上面一个身体的 " 身 ",下面一个心灵的 " 心 ",上身下心,身心合一。人要是身心不能够合一,天人不能够合一,人的人文精神也就谈不上了,我们中国的传统特别富有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最厉害的东西。如果我们从孔子到王阳明,一以贯之,就可以打造世界上真正的文化高地、人文精神。
张永义:人的尊严是人文精神不变的内核
张永义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先秦哲学、明清哲学。他从人文精神的词源谈起,逐步阐释它的内涵。
从词源的角度来讲," 人文 " 这个词本身,是从《周易》那儿来的," 人文 " 对应 " 天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天文 " 就是天上四时的变迁、日月的运行," 人 "和" 天 " 对起来,就是我们的道德、政治、秩序,这叫 " 人文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是儒家一个很悠久的理想,我们效法天,有一套伦理、一套秩序,就变成一个文明、一个文化的传承,这是人文在中国传统下的词源。
但最近这一百年或几十年讲的人文精神,很多是对"humanism" 的翻译,人文主义、人道主义,都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人文精神其实是西方从14世纪到 16 世纪发生的一个变化。文艺复兴开始要读经典,回到古希腊,把教会的传统给破掉了。所以当时讲人文精神的时候,强调人的尊严。我们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人的肉体、人的欲望都是正当的。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涵义又有所变化,更多的是指大家对理性主义的反省,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我们人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复制,伦理怎么存在?我们的道德怎么办?一切都成了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再讲人文精神,可能就要和科学主义相对起来,反省科学技术对人性的泯灭。
张永义总结说,人文精神这个词在不同时段,含义是在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人文精神。但在他看来,承认人是有尊严的,人本身是有价值的,对人有足够的尊重,是人文精神始终不变的内核。
李大华:人文精神不是少数人的附庸风雅
李大华是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也是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他除了是当天的活动嘉宾,也是讲座的主持人,更是深图人文讲坛的老朋友。
李大华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关系谈起。他说,无论在哪个意义上讲,中国人的现代人文精神是离不开传统的,因为我们不能没有根,中国民族感情也不可能接受所谓的全盘西化。任何一种文化,都要长在自己的土壤,否则水土不服。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底。但是,当我们对文化充满自信的时候,要有批判的精神,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心智。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以作为现代人文精神,比如我们讲诚信、讲治德,注重家庭关系、注重子女教育,这些都是良好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一条河流,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从古到今,这条河流没有断过。但是,有一些我们找不到的,就需要敞开大门。既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取必要的价值、要素,又能够吸纳西风的价值,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近人文精神。
李大华强调,人文精神不是少数人的附庸风雅,而是我们平常百姓应该过的生活。人文精神既是永恒的、隽永的,又是应时的、有助于我们处理当下的问题,它是能使我们保持昂扬精神斗志的东西。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身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人文精神。我们要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做什么?我们要追求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要活得精彩,这才是我们应该需要的东西。
四学者倡议:深圳高校应拥有自己的国学、哲学博士点
整场活动,讲者认真,听者投入,是对 " 人文精神 " 四字最好的诠释。四位学者无论是在活动前采访,还是讲座过程中,都对深圳这座城市充满了赞赏。
马敏表示,深圳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举办各种形式的论坛、讲座,如" 人文讲坛 "" 南书房夜话" 等等,都有一种汇聚的力量,吸引世界各地学者,为深圳的文化发展出力。
欧阳祯人则说,一座城市精神气质的培养,绝对离不开经典,离不开艺术。他倡议,深圳有非常优秀的学者资源,应加大学术方面的建设,比如努力推进高校国学、哲学博士点的建设,让优秀的学者发挥更大作用。
张永义评价,深圳的听众非常认真,提问也非常到位,表明具有很高的整体素质,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求知欲和年轻活力。
李大华说,人文讲坛开设的初衷,就是想滋养深圳人的精气神。如今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能看到热爱读书的深圳人。当一座城市无比热爱学习,就充满了希望。作为一个深圳学者,作为一个深圳人,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