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研习社是时隔多年后一次完全主动的选择,我怀着万分的热情准备入学考试,终于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希望能正心修己,认真研习,在学有所成之时回馈社会。”刚刚成为“人文讲坛”儒家文化研习生的李抒阳表示。
8月2日,“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开学典礼于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举行,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景海峰,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李大华,“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全体研习生以及媒体代表出席本次典礼。
“人文讲坛”是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于2017年联合创办的学术讲座品牌,旨在搭建知名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桥梁,传播人文知识,促进交流共享,塑造人文精神,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和修养。至今,“人文讲坛”已举办109场讲座,先后邀请了五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市民读者分享文史哲专业领域的经典文化知识,参与读者一万余人次。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典文明传承,去年以来,深圳图书馆与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积极探索“人文讲坛”的模式创新与转型,联合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在原讲授基础上增设了课程制的“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形成了以“进阶式的儒道研习社”为主、“基础式的知识普及讲座”为辅的双驱模式。2019年11月,研习社招募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严格的简历筛选以及笔试与面试选拔,最终两个研习社各录取50名研习生。在精心策划、筹备与组织下,2020年8月,研习社正式开课。
“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承继了“人文讲坛”的精神内核,致力为公众提供“专业、深入、经典”的文化内容,满足读者深层次学习需求。研习社具有以下特点:打造开放式的社会大学。采取通识熏陶和专业养成并重的思路,依托“开班研修、专家授讲、线下实测、现场点评”的教研模式打造“专业化、体系化、开放式”的社会大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长期、系统、稳定”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聚焦经典文化内涵。以儒家道家文化为核心内容,深入梳理儒道学派发展脉络,辨析派系特征,阐发思想精义,深刻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精髓。组建专业师资团队。研习社由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业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授讲团队,立足于读者志趣与潜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教研经验,精准引领读者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制定完备培养体系。研习社学制为两个学年,每学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社每学年15节课,两个研习社共计60节课。由授课导师指定研读书目,每次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反馈,每学期结束时进行期末测验,每学年结束时进行学年考核。同时,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最后,符合考勤要求且年度学业考核成绩平均75分及以上者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发放结业证书。注重现实价值融合。研习社在深入阐解儒家与道家经典本义、思想脉络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其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以学理融通生活为本,突出传承性、发展性、实用性、有效性,力求实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学者与大众的深度融合。
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馆长介绍,研习社以深圳大学的教授学者为核心班底,辐射至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专业学者,共同为市民读者传经授道,进行系统深入地教学。她表示,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一直以来秉承着“平等、免费、开放”的宗旨为社会大众服务,搭建儒道研习社这样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交流平台体现了图书馆的责任与担当。
就儒家文化研习社的研习重点,景海峰教授从“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展开,由儒学发展历程的“儒学三期说”切入进行介绍:儒学第一期为“秦汉儒学”,以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为重要代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儒学作为其中一个思想流派,开启了我们对华夏文明的理解。秦汉帝国时代,儒学与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至汉武帝后,学术文化在政治社会中发挥力量的根基,便由儒家从此奠定下来了。第二期为“宋明理学”,至宋代,理学兴起,宋明理学的形态构成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世界更为精细化的部分,从精神上重塑了中国人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第三期为“现代新儒学”,是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启的新儒家思潮。
李大华教授从“平等、友善、进取、担当”四个方面分享“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的创设初衷,希望能够培养一种人文精神,培育具有中国文化底蕴与世界眼界的文化人才、文化专才。他围绕“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这一论题,阐释了道家思想的精义,并指出学习道家文化应返本归宗,基于道家最原本的内核去准确理解其观念、思想,还应注重经典性与现代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