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哲学与世界”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
2023-12-16


2023年12月1日至12月3日,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哲学系主办的“哲学与世界”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第一天的“哲学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天的“分析、阐释与世界哲学”圆桌会议组成,邀请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以及主办方深圳大学等高校的海内外哲学界知名学者,共聚深圳,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学术交流。


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院长沈金浩开幕式致辞



第一组主题发言


【姚新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姚新中教授汇报了《多元性现代化问题与张力》。姚新中首先指出,要区分现代性(modernity)和现代化(modernization),前者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价值体系,后者是人类社会从农业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姚新中认为,“多”在存在论上优先于“一”,“一”在价值上优先于“多”。提出,多和一似乎更像是“毛”与“皮”的关系——多样性是毛,“一”是皮。毛虽然存在,但本质上是附属在皮上的。


【韩林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韩林合教授的报告题为《康德物本身学说的困境及其出路》。韩林合首先解释了“物本身”的翻译问题,指出它更符合西方语境,即从一个事物本身来看该事物、从其本身来思考该事物;然后,探讨了关于“物本身”学说的两个困境,即因果关系问题和单复数问题;最后,韩林合用庄子的“道”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把“物本身”理解为“至一”。



第二组主题发言


【陈晓平】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陈晓平教授做了题为《归纳使真者与真之定义》的报告。陈晓平在对塔斯基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


【周建漳】

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周建漳教授讨论了《“Truth”概念的日常语言分析》。在当代英美语言哲学的视野下,传统真理概念被缩简为关于“真”的语义把握,其基本语言表现是塔斯基式真句子中的真谓词“(是)真(的)”,其理论含义则是由形容词“真”所表达的真假二值性意义上的真。但周建漳指出,作为来自日常语言的词汇,“真”不止于真假义,另一甚至更基本的含义是“如一(是)”。


第三组主题发言


【钟磊】

香港中文大学的钟磊教授带来了《物理主义与因果论证》(Physicalism and Causal Argument)。钟教授在其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支持物理主义的新论证。首先,他考察了支持还原物理主义的排斥论证。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引入“可接受的物理属性”,构造了一个支持一般物理主义的新论证。最后,他指出,新论证具有容纳更合理的物理因果封闭原则等诸多理论优点。


【张寄冀】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张寄冀教授讨论了《可解释人工智能与回溯反事实推理》。时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非常热门,但张寄冀倾向于从应用场景更广、更为成熟的“可监督的机器学习”出发讨论,其一重要子分区是可解释人工智能(XAI)。它的范式和进路有很多,张寄冀在本次报告针对“反事实”(counterfactual)解释进路。围绕如何利用反事实解释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这个问题,对比了无回溯、部分回溯、全部回溯后,提出了通用回溯(General backtracking)的方案。



第四组主题发言


【唐浩】

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唐浩教授带来了《专注与实践知识》(Attention and Practical Knowledge)。唐浩首先介绍了安斯康姆(Anscombe)的实践知识、将其与自我知识/意识联系起来,再讨论赖尔的“专注”(heeding),最后与康德的图式化(schematization)类比,得出结论。唐浩指出,专注是一种方式(way/ manner),与它的专注对象之间有着非对称依赖,其主要功能是好好地执行某行动,以获得概念X下多重更简单行为的一统。专注带来一统,是一种实践的自我意识的运用。


【范瑞平】

香港城市大学的范瑞平教授报告了《关于人体冷冻复苏技术的哲学探讨》,讨论了这项技术的伦理挑战、政治挑战、形而上学挑战。例如,社会是否可以将人体冷冻术作为公共资源提供给大众?如果仅仅提供给部分人,应当依照什么标准?假设一个人在65岁选择人体冷冻,50年之后他究竟是115岁还是65岁?此外,对基督教徒和佛教徒而言,人体冷冻复苏技术也会带来难题——灵魂在何处?转世之后的身份认同问题等。


会议第二天,研讨会进入“分析、阐释与世界哲学”的圆桌会议议程。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卢杰雄老师探讨了《从人类能力进路看世界发展的应然方向》。他认为,纳斯邦(Martha Nussbaum)的人类能力进路可以建立一种社会公正理论,可以回应自由平等的诉求,又可以对人类发展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卢杰雄先阐明了“致善主义”,将之与自由主义关联起来,再从纳斯邦的人类能力进路提出一种自由平等致善主义,阐释它如何回应自由和平等的质疑。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王立新教授做了题为《同情、敬意与了解、研究——在往昔怀恋与今日认知之间》的报告,指出,历史上我们很难对之抱有敬意的大奸大恶之人,在研究价值上或许不逊于圣贤豪杰。王立新认为,过分强调敬意,容易使学术研究流于口号,妨碍知识的诚实与判断。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胡浩教授探讨了《隐喻的工作机制的三条进路》(Three Approaches to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s)。胡浩首先探讨了格赖斯(Grice)和戴维森(Davidson)两种传统的隐喻工作机制的方法,它们分别可解释“隐喻何以向听众告知说话者的含义”、“隐喻何以使听众关注相似性”。随后,胡浩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联系,提出一个可能的形式化的因果图式。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陈昊副教授的题为《联想与意义——论审美经验的历史偶然性》。在传统美学理论当中,联想总是被排除在审美之外,但陈昊认为,联想将我们脑海中的观念与我们所思考的艺术对象联系在一起,应当赋予其美学价值。陈昊探讨了四种反对意见,并以斯克鲁顿(Scruton)的双重意向性、历史性的判断、阐释与审美经验的区别、无功利性来一一进行澄清与反驳。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的尹维坤老师讨论的主题为《一种基于先验论证的语境主义如何可能?》。尹维坤首先探讨了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仍为知识论痼疾的原因,认为根本在于知识论者和知识挑战者之间没有基于共同的基础展开对话。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论证的知识论语境主义,认为,此方案不仅可以反驳主要怀疑论,还能通过阐明语境结构和语境转换机制规避相对主义问题。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李䶮副教授做了题为《现象特征位于何处》的报告。他主要从“意识的现象特征”(phenomenal character of consciousness)的角度进入对感受质(qualia)问题的探讨。在讨论了现象特征位于经验之中还是物体表面等多种可能情形之后,李䶮重点分析了两种不同现象特征相互部分地构成对方的舒梅克方案。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余洋老师报告了《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罗素对弗雷格的批评》。罗素在On Denoting中批评了弗雷格区分指称词之意义与指称的做法,余洋针对此讨论了常见的解读,并重点分析了塞尔(Searle)的立场:罗素没办法将他对弗雷格的批评视为一种reductio ad absurdum,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批评恰恰依赖于他要批评的东西。余洋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罗素的批评是失败的。



深圳大学哲学系的陈星群老师带来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探讨分岔的时间理论。时态逻辑将人们通常理解的“时间之流”处理为时间点的集合T,并用二元的序关系来区分时间的先后,在标准的命题逻辑基础上增加四个时态算子P(曾是)、F(将是)、H(过去一直是)、G(将会一直是)。陈星群讨论了传递性、禁自反、有无开端与终结、离散或稠密等基本性质,并分析了皮尔斯主义的进路和奥康主义的进路两种分岔的时间理论。



最后,深圳大学哲学系的郑宇健教授报告了《时空分叉、未来现实与可能世界》。郑宇健借用比蒂(Beatty)的一个可能性树形图,强调现实世界内的路径分叉或汇聚(比如河流在某分水岭的分流,或两条支流汇成主流),为何不能混同于两个同样开放的未来可能世界间的排它性候选;指出以实存个项(token)为转移的因果路径并不总能与以属性类型(type)为基础的因果归纳相重叠;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不对称是与所谓‘未来现实’的既不确定但又必须唯一这一疑难分不开的。


两场圆桌会议结束后,山西大学的江怡教授对本次“哲学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做了总结。江怡提到了3个前沿:问题前沿、学科前沿、位置前沿。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包含多元现代性、真理、实践等丰富的主题,契合国际哲学界的视野;学科包含形而上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前沿而深刻的讨论;深圳大学不仅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而且也是链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重要学术桥梁。


“哲学与世界”研讨会至此圆满落幕。深大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哲学系借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的东风,邀知名学者进行高端研讨与对话,对促进大湾区学术交流和文化繁荣、彰显区内高校哲学研究的国际水准,都具有重大意义。



地址:深圳大学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网址 www.bjhb8.com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