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Faculty / Institute of Chinese Classics

Institute of Chinese Classics

李立:男,1959年6月生,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兼职教授。

[主要学习经历]

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吉林毓文中学语文教师。1987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师从古云义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系)任教,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1995年师从李炳海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任职经历]

1997至2004年,任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教授委员会委员、汉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建设专家组专家;2006年兼任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杂志编委,研究生导师。曾任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交换教授,台湾佛光大学访问教授。

[科研项目]

1、题目:《文化嬗革与自然神话演变》,来源: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96JC750-11-44004。(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2、题目:《汉代神画的神话艺术精神》,来源: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1999年度课题,项目批准号:99DF46。(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3、题目:《神话与文学研究:神话艺术精神在古代与现代的承传》,来源: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006072。(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4、题目:《后“屈原时代”的宋玉与两汉文学》,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06JA75011-44007。(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5、题目:《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6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重点项目。(课题组第一成员,已结项)

6、题目:《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来源: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1BZW028,(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7、题目:《考古新材料与秦汉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因与机制问题研究》,来源: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8BZW106。(项目主持人,持续研究中)

[学术专著]

1、《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古代诗词与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汉墓神画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探求与阐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6、《汉画像的叙述——汉画像的图像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7、《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主要研究方向]

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①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及文学文献学;②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学;③汉画像与汉代文化及文学;④近年持续关注考古新发现新资料与先秦秦汉文学研究。在上述研究领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独立撰写并出版学术著作八部,承担或完成省部及国家级科研项目七项。

[主要研究领域及特点]

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学”研究方面:

(一)主持参与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①主持并完成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文化嬗革与自然神话演变》项目,②主持并完成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6年度一般项目《神话与文学研究:神话艺术精神在古代与现代的承传》,③作为课题组第一成员参与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重点项目《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研究工作。

(二)出版学术著作三部:①《文化嬗变与汉代自然神话演变》(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②《文化整合与先秦自然神话演变》(云南人民出版2002年),③《神话视阈下的文学解读:以汉唐文学类型化演变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三)代表性论文:①《新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史哲》2002年2期;②《嫦娥神话传统价值观的变异与唐代诗人对传统嫦娥神话的诗性考量》,《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③《牛郎织女神话叙事结构的文学转换与文学表现》,《古代文明》2007年1期;④《云梦秦简“牛郎织女”简文辨证》,《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6期;⑤《包山楚简卜筮简“高丘”在〈离骚〉、〈高唐赋〉“高丘”研究中的意义》,《古代文明》2011年2期,⑥《楚帛书〈四时篇〉神话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2期。

(四)研究特点和意义:这一领域的研究至少持续关注如下课题:①考古新发现新材料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②在文化整合与嬗变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神话专题性梳理和系统性阐释;③中国古代神话与区域社会早期宗教信仰及文化风俗研究;④中国古代神话整体研究和体系建构;⑤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学关系研究;⑥中国古代神话现代性阐释;⑦中国古代神话多元载体与传播形式研究;⑧中国古代神话跨媒介发展演变研究;⑨中国古代神话现代转型与发展研究。

二、在“汉画像与汉代文化及文学”研究方面:

(一)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科学“九五”规划《汉代神画的神话艺术精神》项目。

(二)出版学术著作二部:①《汉墓神画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②《汉画像的叙述——汉画像的图像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三)代表性论文:①《汉墓神画龙璧画像神话艺术辨析》,《理论与学习》2004年2期;②《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汉画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③《汉画的叙述:结构、轨迹与层次》,《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2期;④《论汉赋与汉画空间方位叙事艺术》,《文艺研究》2008年2期;⑤《论祠堂画像的模块叙述、单元叙述与模糊性叙述:以武氏祠堂前石室及相关画像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3期;⑥《〈张公神碑歌〉考论——兼论汉代图像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4期;⑦《汉画的叙述:四川汉代性题材画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9期;⑧《论汉画像石墓门楣画像“车马出行”画面构图意义》,《南都学坛》2011年6期;⑨《汉画像巾舞长袖舞存在形态的考察与分析》,《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13年;⑩《汉画像“荆轲刺秦王”画像与同名历史故事比较研究》,《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四)研究特点和意义:汉画像以图像形式,几近全面地反映了汉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思想和道德体系、宗教和信仰模式、文化和娱乐生活,并以区域社会的民间形态展示出来,为包括文学在内的汉代文明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将汉画像与汉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考察区域社会形态下汉代文学的存在形态和跨区域社会的文学传播、流变与接受情况,将为传统汉代文学研究揭开新的一面。

三、在“考古新发现新材料与先秦秦汉文学”研究方面:

(一)主持教育部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①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项目《后“屈原时代”的宋玉与两汉文学》课题;②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项目《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课题;③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项目《考古新发现与秦汉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因与机制问题研究》课题。

(二)出版学术著作二部:①《楚汉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战国秦汉浪漫文学经典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②《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科学出版社2018年)。

(三)代表性论文:①《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学术交流》2002年6期;②《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杜泸女子甲与男子和奸”简文研究》,(韩国)《中国文学研究》第39辑(2009年12月);③《< 九歌·国殇>“题旨”辨析——由战国楚简相关祷祠实践而引发的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4期;④《七言镜歌:七言诗形成的重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5日; ⑤《论包山楚简“司命”与< 九歌>“二司命”的联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2期;⑥《放马滩秦墓竹简“墓主记”志怪故事研究》,《文艺争鸣》2015年5期;⑦《洛阳西汉五灵博局纹铜镜铭文考释》,《中原文物》2016年3期;⑧《考古新材料带动秦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4日;⑨《告地策与陶瓶朱书所反映的汉代生命信仰与生死观》,《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集》,科学出版社2018年。

(四)研究特点和意义:①在研究对象方面,既包括简牍帛书、墓志碑刻、画像题记等考古发现的文字文献资料,也包括汉画像等视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作为重要的文学文献材料加以研究。②在研究视角方面,既重视考古新发现的传统文学文献资料,也关注非文学文本文献以及与考古发现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③在研究内容方面,从考古新发现新资料视阈出发,既涉及先秦秦汉文学传统领域,也涉及传统研究中较少触及文学和文学现象。④在研究方法方面,既注重新资料的隶定、考证和释读,又以探讨文学成就和审美价值为重,更关注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研究。⑤在研究理念方面,树立“考古新发现新材料绝非孤立存在”的理念,将考古新材料视为墓葬“整体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考古学、历史学和文献学关联,藉以发现文学意义上的历史层面的因果联系与时代信息,探寻促成先秦秦汉文学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动因与机制,从而在突破出土文献单一性和零碎性局限的基础上,在先秦秦汉文学生成、发展与演变意义上的研究有所创获,藉此推动先秦秦汉文学研究走向深入和发展。

[主讲课程]

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2、唐宋文学

3、诗经研究

4、文学史与方法论

5、先秦两汉文学史史料学

6、神话与文学研究

7、中国古代神话史料研究

8、汉墓神画的神话艺术精神研究

9、荆楚浪漫文学研究

10、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

办公电话:0755-26536191 个人邮箱:lilitr@126.com

back
Adress:1 / F, Huiwen Building, Shenzhen University
Post:518060
Tel:(0755)26536124 
Fax:(0755)26536124
mobile
wechat
Baidu
sogou